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創業投資 » 未來的價值投資機遇在哪?

未來的價值投資機遇在哪?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1-03 09:17  瀏覽次數:27
  現在可能是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看壞的人會認為現在是一個大變局,優勢無法穩定持續;對于看好的人,這是個你可以任意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的時代。
  看好的價值投資機會
  在未來的變局中,我認為可能存在的價值投資的機會在這些方面:首先,未來5~8年,會有越來越多的行業,中國市場將占到其全球市場的20%~30%,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比如奢侈品,中國已經占全球奢侈品市場的28%,但是其中還有很多奢侈品小分類的龍頭企業,它在中國的表現還沒有占到28%,這個差距就是價值投資的機會。
  其次,短期內,量化寬松(QE)退出政策的預期導致的資產價格下降,與長期的通脹預期之間的差距也是價值投資機會。
  還有資源能源價格在當前嚴重低迷,而東亞仍有長期的需求。東亞及南亞地區,包括日韓、中國大陸、臺灣、印尼、印度,未來十年還將是全世界最大的有形商品制造產地,這會導致這些地區資源能源長期稀缺,然而現在資源能源非常便宜,所以要買能源資源就要趁這個機會。
  機會還在于互聯網的全產業鏈、全天候影響。互聯網2013年的銷售額約占到社會零售總額的9%,這個比例將來每三年翻一番,如果進一步分析,我們還會發現互聯網可能最短在兩三年內導致商業地產租金大幅下降。
  此外,2013年5月份移動互聯網人數已經比PC互聯網高28.9%,到年底我相信移動互聯網人數可能會比PC互聯網多50%,這就意味著PC互聯網企業已經變成了傳統行業。因此,當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時,互聯網本身也正在被移動互聯網顛覆。
  如果一個投資者到現在還沒投資過互聯網,那確實很落伍,但是同樣也很幸運,你現在可以直接投新興的移動互聯網,且沒有PC互聯網的包袱。
  互聯網對金融帶來了哪些影響呢?未來幾年擁有眾多網點對金融機構也許是禍不是福。互聯網對各行業的顛覆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今后會一年比一年變得快。未來高成長的互聯網業務就是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還有伴生出來的一些高成長行業,如物流、快遞、分布式倉儲等等。
  我們還看到,機會在于2013年上半年奢侈品、高端酒店、餐飲等高端消費低增長甚至下降,與品牌消費未來長期高增長預期之間的差距。
  金融行業大變局、政策大開發、需求大增長也帶來了機會。中國的金融機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最大、最賺錢的機構,從某種角度上說,是與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凈息差有關,而這個凈息差保護正在逐步解禁。今后在金融領域,投資或者說資產運用能力是稀缺資源,金融資源最終會向有資產運用能力和投資能力的機構集中,什么是好金融一目了然。
  我們還能預見的是,即將到來的服務業爆炸式增長。2014年6月份中國的人均GDP將超過7000美元,在這之后再過4~6年,應該會崛起一個三萬億元人民幣左右規模的新服務業,這個行業是過去沒有的,而且行業規模或將相當于現在的醫療和醫藥兩塊相加。如果要預測一下中國未來的高增長行業,我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財產管理,其次是服務業,然后才是消費。
  股市、私募基金也有機會。其實股市不代表中國經濟,中國經濟之所以好不是因為存在大量的大企業,是因為占到整個中國消費、就業、GDP、稅收60%以上的中小企業充滿活力,中小企業每年會死很多,但存活下來的也很多,但在中國股市里,中小企業非常少。不過從另一方面說,當前股市非常低迷,國內和海外的中國股票都是如此,恰恰是私募基金投資的絕佳機會。
  不喜歡做控制性股東
  2013年復星集團的海外投資步伐加快,迄今為止已宣布達成5筆大單,投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不僅收購了意大利頂級男裝制造商CarusoSpa35%股份,更以7.25億美元從摩根大通手中買入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區地標建筑物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
  我們的投資品種也在不斷增加,從奢侈品、體驗式消費,擴展到醫療、金融、物業等領域,但復星海外投資的邏輯不變,始終緊扣“受益于中國成長”這一核心投資理念,并將“中國中產階層消費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作為復星海外投資并購的核心評估指標。
  在加大海外投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對舊有的一些存量投資進行調整。復星在決策對某個投資項目的進退取舍之時依據三個標準,首先看能否對該企業該行業帶來改善空間;其次要看市場上是否有對該項目的替代性投資機會,不投它還能投誰? 第三,項目是否還存在提高附加值的空間。
  如何規避海外投資風險?一般來說,我們只投資那些能夠從中國成長受益的外國項目和外國公司。復星絕對不因為便宜而去投資。更具體來說,我很希望我投資的項目在三到五年之后全球利潤的30%~50%可以受益于中國經濟甚至在中國產生,這樣我對它的掌控會好得多。
  在克服文化沖突方面,我們強調我不喜歡做控制性的大股東,即使我是第一大股東我也不要求控制,我們更喜歡做第二大股東,我們從公司成長中分享利益,我只是確保它采取正確的中國發展戰略。這樣我跟原來股東、原來的團隊、工會沒有任何矛盾,我們之間非常融洽。
  最后,要確保自己投資的進度與能力和團隊是匹配的。我們花3~4年從兩個方案中學習國際化經驗,在確保我們已經熟悉項目中所有的風險之后,我們才會有新的發展。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