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聯合國發布的《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指出,中國內地的幸福指數排行為全球112名,該排名也遠遠落后于中國香港。然而,在過去三十余年中,中國經濟基本保持年均9%的增長率,而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更是超過了10%。遺憾的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與國民幸福感出現了背道而馳,確實值得反思。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加劇了上述的矛盾呢?
根據近年的《福布斯》資料顯示,中國內地的“稅負痛苦指數”位居全球第二。的確,高稅負已經成為挫傷內地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通過權威機構的數據統計,當前中國的財政稅收占比GDP已經超過了23%。然而,在過去十年間,財政稅收占GDP的比值基本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格局。若按照國際的標準,中國的稅負水平已經超過了中上等收入國家的水平,正向高收入國家的稅負水平靠攏。
增值稅、消費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煙草稅、房產稅甚至是未來或將出臺的遺產稅等,無一不深刻影響著內地家庭的生活。甚至有網友表示,假設一個月薪上萬的白領,他每月除了繳納14%的個稅、12%的公積金、8%的養老保險以及4%的醫療失業險外,剩余的消費資金還得繳納17%的增值稅以及28%的各種雜稅,則每月需要抽出66%的薪水繳稅。
中國的稅負繁雜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面對繁雜的稅負,中小企業的負擔更為沉重,也深刻困擾著當前國內經濟轉型的進程。
根據權威機構統計,當前國內的中小企業至少需要繳納6種稅費或“隱性”負擔。其中,稅包含增值稅、營業稅以及所得稅等。而費包含教育費附加、水資源費以及社會保險(放心保)費等。實際上,中國很多的地區存在著惡意收費的亂象。因此,除了上述固定的稅費外,還得準備數十種的額外稅負負擔。以某一高新技術企業為例,盡管國家規定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15%左右的所得稅優惠稅率,但是作為一家中小企業,企業還得繳納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社會保險費等,累計承擔負擔占企業近一半的利潤。同時,企業的利潤高低或多或少影響著職工的福利,職工福利不增反降必然會影響其消費的欲望??梢?,高稅負不僅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發展,而且還深刻打擊了百姓的消費欲望。
臨近十八屆三中全會,多版本的財稅改革方案逐漸遞交。其中,降低間接稅比重,提高直接稅比重以及遺產稅征收等方案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然而,遺產稅作為首次提出的稅種,其開征的方案卻遭到了社會的質疑。
根據初步的遺產稅征收方案顯示,擬以80萬作為起征點。于是,不少網友認為,80萬的遺產稅起征點將涵蓋中國較多的中產家庭。的確,遺產稅作為一種調節收入分配、縮短貧富差距的稅種,其起征點設置高低將直接影響著社會家庭的生活水平。根據對遺產稅的基本定義分析,即對死者留下的遺產進行征稅,且涵蓋的范圍不局限現金與存款,還包括房產、廠房設施等固定資產。換句話來說,在當前國內房價持續高漲的背景下,中國主要城市大部分的中產家庭必然成為征收的對象。以最新的數據為例,10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685元/平方米,而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主的一線城市,其新建住宅均價更是在2.5萬元/平方米以上。若按照這一標準,則遺產稅80萬的起征點,足以涵蓋中國主要城鎮大部分的中產家庭。
筆者認為,高稅負是當前國內經濟轉型的主要負擔。面對沉重而繁雜的稅負,不少中小企業也失去了發展的信心。更有甚者,因不堪高稅負而被迫停工。作為普通百姓,高稅負不僅挫傷了幸福感,而且還嚴重打擊了消費的欲望。因此,無論從還富于民還是刺激經濟的角度上分析,國家更應該進一步為中小企業以及百姓減負。否則,在高稅負、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下,將會有更多的企業和百姓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