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99萬人,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中國高校自1999年開始擴招以來,總招生人數從1999年的160萬增加到2003年的212萬,2010年的657萬,2012年的685萬和2013年的700萬,年均增長11.93%,甚至高于中國GDP增速。大學的擴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社會競爭的加劇等因素都使大學生就業日趨艱難,成為整個社會的熱門話題。
但是,在年輕人抱怨工作難找的另一面,許多用工方卻發愁找不到合格員工。麥肯錫咨詢公司深度研究美英等9個國家的勞動市場,發現僅有43%的雇主能招聘到稱職的新人。在中國,高教擴招的同時,專業設置、課程內容等方面的不合理,職業教育的低水平,教育與勞動需求的脫節問題,恐怕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此,記者走訪了58同城招聘頻道的負責人,對此現象進行了一些建議:
“從58同城招聘平臺接觸到的多種信息渠道信息分析,目前人們對大學生就業有著認識上的誤區。其實,大學生就業不僅是畢業那年的事情,而是從走進大學校門就開始了。”其指出,企業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對大學畢業生的基本要求是非常明確的:上手快、有一定職場經驗、較好的學習能力等。但很多大學生都不具備此種素質,這與學校的考核標準和學生自身意識有著很大關系。
從學校一方來看,教材更新速度慢、考核僅從書本出發、缺乏對學生社會實踐的標準要求等間接造成了就業率低的事實。大學生雖然在法律上已經成年,但其社會經驗、自身規劃、就業需求等都處于空白階段,需要學校加以引導。此外,大學生進入象牙塔后,如何能保證不與社會脫節?如何能利用課余時間多積累職場經驗?多開闊眼界,增長技能?是大多數學未曾思考過的。也是企業最需求畢業生具備的能力。
某傳播公司的張女士表示,如果一個畢業生連最起碼的工作軟件,工作器材(打印機、傳真機等)都不會使用是讓企業最頭疼的。專業可以教,經驗可以積累,但如此基本的技能都不會的話,實在是說不過去,企業也不應付有基礎工作技能的培訓責任。
這樣的不正常現象,已經受到學生、高校及社會的主義,相信不久在教育體制和平時教學工作中會有更多的改革和嘗試,盡可能地拉近校園與社會之間的距離,以縮短大學生邁向社會的陣痛期,培養出更多“能用、有用、大用”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