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夢想,就是進一步拓展市場,擴大苗木基地的生產規模,吸收更多的群眾到公司工作,把他們全部變為產業工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致富。”記者見到全國政協委員、肥鄉縣卜寨村村委會主任劉衛昌時,剛剛參加完全國“兩會”的他,正在花卉苗木基地指導花木生產。劉衛昌說,他要帶領更多的群眾共同發家致富,圓農民的“小康夢”。
現年47歲的劉衛昌是肥鄉縣卜寨村人,自幼因患小兒麻痹癥,致右腿殘疾。他身殘志堅,1991年,他把家里結婚用的三間新房當教室,創辦了全縣第一所民辦學校曙光學校。從此,開始了為“夢想”而奮斗的艱苦創業歷程,經過20多年的努力,如今,夢想變為現實,學校已從最初的1名老師、7名學生發展到占地80余畝,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擁有100多位教師、2700多名學生,成為當地頗具影響力的農村生態園林式民辦學校。
辦學成功了,劉衛昌在當地成了“名人”,但他并不滿足,心中更大的“夢想”就是為家鄉增添更多的綠。2003年,劉衛昌和朋友湊了不到10萬塊錢,在城北郊承包了300多畝荒地建起了七彩園藝花木基地。隨著種植種類和數量的增多,花木基地已滿足不了他了,他就盯上了河道、公路、干渠溝,只要聽說那里有沙荒地、路邊或溝渠沒有綠化,他便去查看,找人洽談承包綠化事宜。多年來,他憑著一股執著、韌勁和帶領群眾致富的強烈愿望,拖著殘疾的雙腿跑遍了肥鄉的沙荒地和溝渠河堤,累計植樹造林萬余畝。目前,已建成各類花卉苗木基地18個,年生產國槐、法桐、白蠟、女貞、北欒、金葉龍爪槐等各類苗木品種100萬株,創造產值3000余萬元,畝均增收3000元,帶動就業人員2000多人,產品遠銷北京、哈爾濱、沈陽、太原等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為了確保樹木成活率,在栽植過程中,劉衛昌根據平原地區特點,大膽探索,幾經實驗成功后,采取了用生態環保紙袋栽植樹木的種植方式,這在當地極為罕見。劉衛昌告訴記者,他使用的這個袋是紙袋,是從廣東運過來的,生態環保還有利于樹木成活,能保住水分,保證樹木百分百成活。“一個袋子的成本是15元錢,但將來產生的價值要比15元錢多得多。種一棵樹成活一棵樹這個意義和價值就更大了。”劉衛昌說。
2009年,劉衛昌成功當選為卜寨村村委會主任,這為他實現夢想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他說,不僅要讓更多的群眾從種花種樹中得到財富,還要讓肥鄉變得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劉衛昌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多年來,他累計投資上億元,創建和發展18個殘疾人扶貧就業基地,合作種植各類花卉苗木9500余畝、600多萬棵,輻射全縣9個鄉鎮170多個村,帶動2300多戶群眾走上致富路;先后幫助333名殘疾人及其親屬實現就業,扶貧基地從業人員達1515人,殘疾職工人均年收入突破1萬元。同時,無償為殘疾人提供技術、項目等方面支持,幫助殘疾人就業、創業,脫貧致富。20多年來,共為災區和各類公益事業捐款捐物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