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保本理財產品成為了理財市場的新寵。2012年12月開始至今,非保本理財產品發行占比節節高升。市場人士指出,投資者對于理財產品收益期待越來越高,迫使銀行推出多個投資標的的組合投資類產品,間接推升了非保本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此外,銀行主觀不愿再擔當剛性兌付者的角色,從銀行自身風險控制考慮,發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對銀行更有利。
非保本理財占比上升
從不同風險收益特征的產品的市場占比及變化趨勢可以看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的市場占比從去年12月開始穩步上升。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2月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發行1709款,市場占比上升1.35個百分點至72.2%,依然是最主要的產品收益類型。3月首周,非保本型理財產品發行占市場理財產品總量75.59%,幾乎創下最近幾年來的新高。而截至3月15日的一周銀行發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量依然保持在高位,市場占比為70.25%。
而去年同期,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市場占比僅在60%左右。
普益財富研究員肖芳表示,理財產品根據其投資對象可以分為債券與貨幣市場類、信貸類、票據資產類、股權投資類、新股申購類、證券投資類(不含優先受益權型)、結構性產品、組合投資類及其他類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的持續上升,首先是因為組合投資類產品數量增加,這類產品往往在配置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的基礎上增加信托貸款、票據資產等融資類投資工具,以及股票、股權和基金等權益類投資工具,為了達到監管的要求,需要將組合投資類產品設計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與非保本理財產品發行趨勢相同,2月組合投資類產品發行數量市場占比增加了2.29%,其中,貨幣市場工具和債券品種的組合投資類產品,投向增加了信貸資產、信托貸款、收益權或其他投資品種,收益水平較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要高,這迎合了投資者的需求,從而也增加了銀行供給此類產品的動力。
肖芳還指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的持續上升還因為公眾對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期望不減,但銀行主觀并不愿意擔當剛性兌付者的角色,所以從自身風險控制的角度來說,發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對銀行更有利。
警惕掛鉤標的市場風險
2月,在所有理財產品中,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預期收益率最高,保本浮動型產品次之,保證收益型最低。2月,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4.6%;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3.66%;保證收益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3.24%點。
其實,各收益類型產品在2012年呈現明顯下滑趨勢,直至2012年12月,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和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才開始沖高。業內人士指出,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大幅增加,預期收益率上升與市場表現緊密相關。
肖芳指出,銀行開發組合投資類產品的初衷即通過組合投資在配置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的基礎上增加融資類投資工具(如信托貸款、信貸資產、票據資產和收益權等)和權益類投資工具(如股票、股權和基金等),減緩銀行理財產品隨市場利率、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收益下滑的速度。
2012年初至9月,市場出現單邊下跌行情,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占比大多位于60%以下;從2012年12月開始,市場展開一輪快速反彈行情,也使得非保本型理財產品迅猛增加,在當月所有發售產品中,非保本型產品占比達到69.17%。進入2013年,盡管在春節后市場進行了調整,但是這種震蕩行情同樣給權益類產品以機會,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占比依然居高不下。
業內人士表示,組合投資類產品特別是包含權益類投資工具(如股票、股權和基金等)要看其掛鉤的市場,而到期所實現的收益取決于這些市場走勢,如果市場表現不好,將會導致這些產品達不到預期收益,投資者需要特別關注這部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