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3D進口片 《銀河護衛隊》內地累計票房近5.9億元,殊不知該片只是一部轉制3D之作。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4日,內地電影票房突破250億元,其中票房過億的52部電影中,有26部是3D電影,其中進口片和國產片分別為20部和6部。
? ?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這26部3D影片中,有六成以上是由2D版直接轉3D而來,此外其中《機械戰警》、《超驗駭客》和《超體》在北美并無3D版,而是“特供”內地觀眾。
? ? ?對此,一些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之所以3D電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主要是片商為迎合國內觀眾對刺激逼真等感官式體驗的追求,以及行業發展政策;而對于所謂的“偽3D”影片,雖然轉制3D的效果不一定比利用3D攝像機及3D系統進行實拍的效果差,但省錢、省事、省力,且更有利于票房保證;而對影院來說,由于3D場次的價格高于2D場次,出于盈利方面考慮,排片上也在往3D電影上傾斜。
? ? ?此外,3D電影熱映直接帶動國內影視巨頭紛紛投建3D銀幕和掌控3D技術,萬達院線甚至自主開發了“X-land”巨幕放映系統。
? ? ?3D電影累計票房達105億
? ? ?據了解,截至2014年11月4日,今年內地已上映3D電影的累計票房達到105億元,占所有電影總票房的42%。
? ? ?“3D電影相比2D電影,在觀影感受上更具有立體效果,也容易將觀眾帶入情境;目前,內地不少觀眾在觀影理念上尚不成熟,還比較偏重感官式體驗的追求。”易觀國際分析師黃國鋒稱。
? ? ?北京世紀嘉曉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經濟顧問齊卿則表示,3D電影之所以在國內走俏,一是3D電影要求專用設備,去影院觀影體驗更好;二是3D電影在國內起步不久,觀影體驗更新,觀眾出于好奇,愿意嘗試,因此更容易挖掘新消費群體;三是對影院來說,有了上面兩個原因,自然3D片源更能吸引消費者,而且3D電影的票價又比2D高,所以出于盈利方面考慮,院線在排片上會進行傾斜。
? ? ?但不少3D電影并不是利用3D攝像機及3D系統拍攝,而是外包給3D轉制公司將2D電影“點化”成3D電影,有業內人士將其調侃成 “偽3D電影”。
? ? ?今年美國制作的24部3D影片中,3部“特供”中國,14部是轉制之作,涵蓋 《美國隊長2》、《銀河護衛隊》、《沉睡魔咒》、《哥斯拉》、《忍者神龜》等。
? ? ?對此,影評人趙珂嘉稱,“從2012年開始,我國每年增加14部進口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這間接刺激部分進口片轉制3D電影輸入國內。”
? ? ?國內從事3D轉制業務的立方影CEO崔曉宇曾向媒體透露,一部轉制作品的最高轉制成本在千萬美元左右,而最低轉制成本幾乎沒有下限。目前國內制作成本平均在500萬元左右,在美國若非要得到個平均數作參考,大約是400萬美元。
? ? ?而對于“偽3D電影”,一些網友就表示,他們在進影院觀影前,并不知道這類電影屬于2D“點化”而來。還有部分網友吐槽稱,這類“點化”作品的觀影效果較差,與其通過3D轉制,還不如直接放映2D片源。
? ? ?補貼催生國產3D制作熱情
? ? ?當一些國家都在對3D電影這個曾經的“紅玫瑰”失去興趣時,除了好萊塢大片為搶占新興市場,特別是搶占中國市場而堅守3D電影外,國產片算得上對3D電影“情有獨鐘”,2014年3D國產片生產量已達13部。
? ? ?趙珂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2012年推出國產高新技術影片補貼政策之后,去年起,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又增加票房在5000萬元~5億元的國產3D+巨幕電影及巨幕電影的補貼金額,最高補貼金額可達1000萬元,這直接帶動了國產3D電影的發展。”
? ? ?與國產片相呼應的是,國內影院也紛紛投建3D和巨幕影廳。2008年9月,《地心歷險記》在國內首次嘗試3D影片放映時,國內僅有數字3D銀幕82塊;到去年末,城市影院中3D銀幕數已近1.4萬塊,目前我國數字銀幕數和數字3D銀幕數僅次于美國。
? ? ?電影出品人熊曉鴿則預測,國內銀幕數量將最終達到8萬塊,是美國銀幕總數的兩倍。黃國鋒等業內人士則認為,未來兩年,3D銀幕無疑是國內銀幕增長的 “先遣部隊”。
? ? ?作為國內影院大佬,萬達院線還自主開發了“X-land”巨幕放映系統。截至2014年6月30日,其推出的“X-land”巨幕已達到29塊。中影股份則自稱,截至去年末,擁有30套數字巨幕放映系統,市場份額為17.05%。
? ? ?9月16日,華誼兄弟全資子公司華誼國際投資擬通過股權受讓的方式向相關股東購買持有的GDC公司部分股權,交易完成后,華誼國際投資持有后者的股權比例逾79%。
? ?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GDC公司提供全面的數字影院產品及服務,包括為數字影院放映提供解決方案,集成放映系統、3D產品及銀幕。
? ? ?“影院的數量愈來愈多,競爭也愈來愈激烈,華誼兄弟若要后發制人,收購GDC公司將使其擁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沈哲彥稱。
? ? ?黃國鋒等業內人士指出,“影院未來因面臨互聯網院線和家庭影院的分食,肯定會加快提升服務水平,這會進一步刺激3D電影需求。但隨著國內觀影理念的成熟和理性,電影比拼的應該還是內涵、劇情和演員表現,《心花路放》等非3D國產片的成功恰好說明技術更多地還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