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亚洲在线小视频_国产成人在线电影_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產業透視 » 文化產業要尊重市場規律

文化產業要尊重市場規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04-11 08:46  瀏覽次數:20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等機構聯合主編了一份《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2014)》,稱中國文化生產總量和消費總量的絕對值都在上升,但是從2004年到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15%上升到3.48%,同期文化消費率卻從2.76%下降到2.20%,呈現出一種剪刀差。參與報告的學者稱文化產業出現了“低水平上的結構性過剩”。
  文化消費需求增長率低于經濟增長率和居民收入增長率的現象,也許是因為相比于溫飽等生活需求,文化需求屬于高層次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滿足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等需求的排序在生理需求之后。即使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但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讓民眾現在還無暇過多顧及文化需求,增加的收入可能更多用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另外,近年來日益高漲的房價、醫療費用等,也不斷擠壓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文化產品“生產過剩”必定與文化產品自身質量密不可分。要生產出吸引和打動消費者的文化產品就需自由的環境來激發創作者的創造性,這正是中國文化產品所缺乏的。而創意的欠缺又與不注重思辨能力培養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導致了僵化粗暴思維方式的盛行。好的文化產品需要小規模和個性化創作,但監管過嚴的文化管理體制導致了諸如“抗日神劇”等大量低水準批量生產的文化產品。單一文化生產方式、對文化生產的行政限制都在成為文化產業的束縛。
  文化要走向繁榮當然需產業化,需利潤來刺激,但文化不同于普通產業,文化企業以小型企業為主,屬于知識經濟范疇,核心資產多為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文化產品提供的是精神和智慧享受,消費者的消費方式也主要是通過視聽等,因而不能用傳統產業思維來強推,而只能是創造一個利于文化發展的空間。文化產品的產權通常比普通產品更難界定和保護,因而需要國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加強執法,有更多的知識產權交易系統,促進信息的流通和文化繁榮。
  在今年“兩會”上有一個頗有意思的花絮: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曾提到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并承認韓劇已走在我們前頭,擁有靈魂和內核,是傳統文化的升華。與此類似,歐美文化產品也在國際市場上攻城拔寨。美國文化業的很多經驗是值得學習的。例如:通俗產品完全在市場機制中優勝劣汰,只有對高雅文化給以一定政府鼓勵,如對非營利性出版機構免稅等;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等等。
  文化產業政策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思維。近幾年來以文化產業政策為名的文件多如牛毛,但并未換來文化強國地位。有美國學者非常拒斥文化產業政策這種說法,認為其會損害個人創造力,自然地導致政府的過度干預,應完全讓私人部門自行運作。或許文化政策本身是否有存在必要可有爭論,但私人市場的作用必須得到更多尊重。正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明所說的,我國以財政補貼拉高文化產業發展速度的模式已不能再繼續,要形成文化市場,才能進入更健康的發展階段。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