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以來簽約數量呈幾何級增長,今年1月份的前20天,我們就已新簽了近20家企業。”東吳證券場外市場部負責人方蘇如此描述目前火爆的新三板市場。
去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正式擴容,尤其是首批逾200家公司今年1月集中掛牌后,新三板從之前一個默默無聞的邊緣化市場,一躍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掛牌企業數量甚至與中小板、創業板相當,一時間謀求在該板上市的企業激增。
對主辦券商而言,在新一輪的跑馬圈地行為中,數量并不是他們追求的全部。面對蜂擁而來的企業,主辦券商目前對于項目質量與可持續性有了更多的考量。未來隨著新三板交易平臺的建立以及做市制度的推出,打造推薦-融資-做市-轉板這一新三板全產業鏈,才是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
新三板將迎爆發式增長
“預計今年掛牌數量還會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東吳證券方蘇對于今年的新三板形勢時給出了這樣的預判。而方蘇的樂觀來自于今年的強勢開局:公司新年前20天就新簽企業20家,相當于去年同期的好幾倍。
“感覺最近項目一下子多起來了,而且市場參與各方的熱情都很高。”方蘇說。而有著類似感受的還有南方一家券商的場外市場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今年公司場外市場部突然有了“賓客盈門”的感覺。
“以前都是我們出去找項目,現在是很多企業主動找上門來,咨詢有關新三板事宜。”該負責人認為,這樣一個變化對于剛剛起步的新三板市場來說,意義非凡,“這表明新三板的知名度、市場影響力以及對擬掛牌企業的吸引力,都有了質的提升。”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多數業內人士的認同。實際上,新三板去年底擴容至全國后,掛牌企業擺脫了區域性的限制,新三板由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國市場。與此同時,圍繞市場的定位、市場體系建設、行政許可制度改革、投資者管理、投資者權益保護及監管協作等幾方面規定的出臺,則消除了其制度定位的不確定性。1月份來自全國的266家企業的集體掛牌,更是產生了很強的示范效應,新三板的市場影響力得到了很大程度拓展。
“今年出現了一些慕名而來的企業,還有一些是由已掛牌企業推薦過來的項目,這種口口相傳的形式,也是新三板影響力日益滲透的體現。”方蘇表示。
專業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面對急劇擴張的市場,網羅更多優質企業資源自然是券商的當務之急。不過,記者在業內調查發現,相比前一輪以推薦掛牌為導向的粗放式的“跑馬圈地”,今年券商普遍對項目質量的把控以及可持續服務方面有了更多考慮。用一位券商人士的話來說,未來在做市制度推出、轉板機制完善的背景下,券商的角色將逐漸從單純的推薦商向綜合服務商轉變。
“新三板的定位決定了掛牌企業的質量參差不齊,作為主辦券商,在選擇項目時精挑細選本來就是基本要求。而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只有選出質量好的公司,券商才有實現共贏的可能。”一資深投行人士表示。
據了解,一個新三板項目如果僅是推薦掛牌,主辦券商很多都在做賠本的買賣。過去兩年,證券公司場外市場業務部盈利者寥寥。而隨著新三板擴容至全國,雖然項目數量的增加有助于攤薄成本,但這項業務要想成為券商一個新的贏利點,僅憑這一招顯然是難以實現。
“券商這一塊的中介費彈性很大,現在價格戰打得也很激烈。比如我們之前給一個公司報了140萬的價格,另一競爭對手直接報價120萬。對此我們也沒有什么辦法,再低就沒什么利潤了。”一券商新三板業務人員無奈地表示。在他看來,日后場外市場業務的競爭,是專業能力的競爭,如何利用好做市平臺充分挖掘企業價值,幫助企業配套融資實現更好發展,甚至有朝一日可以轉板到滬深股票市場,才是券商核心競爭力所在。
實際上,包括東吳、廣發、上海等在內的部分券商,已經開始研究考慮從推薦到定向發行,再到做市,直至轉板的一體化服務框架。有券商甚至認為,對于券商場外業務而言,2013年是鋪墊的一年,2014年是騰飛的一年,隨著做市制度的推出,券商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我們試圖打通新三板業務全產業鏈,這是挑戰,也是機遇。今年我們的業務重心不在于追求掛牌企業數量,而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專業化服務,令企業價值得到提升,為未來培育更多有潛力的公司。”廣發證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陳克明表示。
陳克明還稱,對于一些達到掛牌條件但業績還未到釋放期的企業,可以適當緩一緩,等到出業績后掛牌再配合融資,效果會更好。而在處理那些初創期甚至還未盈利的潛力公司上,可以采取先免費進場輔導規范,緩收中介費的方式。
“總的來說就是在策略上立足長遠,沉下心來發掘好項目,未來配合公司在做市方面的專業化服務能力,實現項目價值最大化。”陳克明說。
成新三板掛牌公司非易事
雖然新三板輻射范圍已擴展至全國,且相較目前的滬深交易所市場,新三板對于掛牌企業的門檻設定要低得多,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想要成為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劉先生是來自江蘇常州的一位企業主,公司主營業務為醫藥中間體,盡管屬于傳統行業,但因為公司主要產品的市場前景不錯,引起了一家南方大券商的興趣。最近幾個月他都在糾結于是否要去新三板掛牌、如何掛牌的事情。
“當初這家券商找到我,說企業有上新三板的可能,問我有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可我當時連新三板是什么都不知道。”劉先生告訴記者,經過這幾個月與券商的反復溝通以及公司內部組織學習,現在自己對于新三板掛牌的政策規定、基本條件等已有了基本了解,然而臨近簽約的當口,他還是下不了決心。
“他們(券商)強調只要股權結構清晰、經營合法規范、公司治理健全、業務明確并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都可以申請在新三板掛牌,可我覺得萬一不成,這中介費用就白花了。我們這個企業不大,去年凈利潤才300萬元左右,勉強夠得上券商的立項標準。而他們給我報的中介費是150萬,相當于我們去年利潤的一半,這對我們企業來說還是很有壓力的。”劉先生坦言,雖然地方政府對于掛牌企業有一定補貼,但在項目成功前,還是有不確定因素。
而最令劉先生擔心的還不是成本問題,如何通過新三板掛牌取得企業急需的融資,才是他考慮的重點。“這個事情我們和券商溝通過好多回,他們也找過兩批投資機構來看過,后來都不了了之,以至于我們現在對于上新三板能否有助于解決融資問題,也是心存疑慮。”
劉先生認為,若能成功登陸新三板,公司將在企業知名度、治理結構、規范運營等方面受益良多,但若不能解決融資問題,上述這些好處意義也不大,這也是他至今在簽約問題上舉棋不定的最大原因。
不少券商人士也坦言,結構性融資難題仍是目前新三板市場發展的一大阻礙。“好的項目機構扎堆,而差一點的甚至是普通項目則是無人無津,這就是新三板的融資現狀。”陳克明如是說。
另一個例子則可看出券商在面對該問題時的尷尬。上海某券商所接觸的一家企業,無論是公司治理結構還是經營狀況,均屬于新三板擬掛牌企業中的中上水平,該券商對于推薦這樣一家企業掛牌,也是信心十足。而這家企業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在掛牌的同時可以實現配套融資。
為此,上述券商先后介紹了多達9個批次的投資者前往企業考察,但截至目前仍未有一家機構明確表示愿意投資這家企業。
“我們直投子公司也去考察過,由于這家企業屬于傳統行業,直投那邊興趣不是很大,這樣造成了有些愿意跟投的資金也沒法落實。”上述券商場外市場部負責人很是無奈。
據了解,此例并非個案。面對這樣的情形,簽還是不簽,成了不少券商的難題。即便是已經與券商簽約,由于這類企業多為處于初創期或成長初期的創新型企業,最終能夠成功躋身掛牌行列的也只是少數。
因此,也有業內人士戲稱,新三板看似沒有什么門檻,實際卻像一首歌中所唱,“想說愛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