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仍未對房企開閘的背景下,龍光地產在年末搭上香港IPO末班車,這也是今年在港交所登陸的第7家內房企。截至昨日,7家公司中,金輪天地、當代置業、景瑞控股與時代地產仍處于“破發”狀態,僅有五洲國際、毅德國際和剛上市的龍光地產股價高于招股價。
除了接連破發之外,今年上市的一批房企所募集的資金早已大不如前。即便與2009年相比,這7家房企也可被視為“白菜價”上市。在記者采訪的不少業內人士眼里,赴港上市雖然光環失色,然仍屬于內地房企緩解資金壓力的次優選擇。
最佳時機已過
日前,共有金輪天地、五洲國際、當代置業、毅德國際、景瑞控股、時代地產和龍光地產7家內地房企赴港上市。而這7家房企募集資金均在16億港元之下。其中,五洲國際公開發售部分僅獲得57%認購,而當代置業公開發售部分的認購僅為12%,最終發行價只能定在招股價區間下限。
記者發現,在年內赴港上市的7家房企中,僅有五洲國際、毅德國際和剛剛登陸的龍光地產股價高于招股價。值得注意的是,7家內地房企赴港上市募資預計最高93.39億港元,與最初的募資計劃可謂相差甚遠。2009年,恒大地產一家房企就募資近60億港元。
“近幾年公司一直在討論赴港上市的事宜,但是錯過2009年后,管理層一直不認為近兩年是窗口期,所以上市一直處于擱置狀態。”深圳一擬上市房企高層人士對記者坦言。正如該人士所言,不少房企已經錯過上市最佳時機。“現在內房股估值太低,管理層不愿意折價上市。”
最近十年,第一波內房股上市高潮主要在2006年至2007年,由于當年資本市場與地產市場同時向好,恒生指數也創出歷史新高,包括碧桂園、SOHO中國、遠洋地產等房企紛紛上市,并曾獲投資者追捧,這批企業的募集金額均超百億港元,估值達到近十年的最高水平。
第二波上市高潮在2009年,由于信貸釋放帶動地產與資本市場同時向好,包括恒大地產、龍湖地產、佳兆業等中型房企順利上市,但這批企業上市估值較2007年明顯下降,恒大地產當年上市集資額下降至60億港元,但部分優質企業如龍湖地產市盈率仍可達到20倍。
資金壓力倒逼
盡管內房企賤賣的評論不絕于耳,市場仍有傳聞稱,包括利福地產、金輝中國、山東金山地產、重慶協信等十余家內地房企正在港交所排隊IPO,準備明年上市。
那么,在市場青黃不接之際,這幾家中小內房企為什么依然沖鋒陷陣,紛紛赴港上市?
“現在房企急于赴港上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被動行為。”深圳某投行人士對記者分析稱。在他看來,內地銀根仍未松動,還沒有上市的這些中小房企融資渠道非常有限,加之為了備戰上市,很多房企不惜重金拿了較多的土地,所以資金壓力較大,如果不上市,資金鏈可能就會出問題。因此,在資金倒逼的情況下,只能被迫上市,以緩解資金壓力。
以剛上市的龍光地產為例,該公司主要依托銀行貸款為項目發展提供資金,截至今年6月30日,該公司有未償還銀行借款73.5億元,其中長期銀行借款為54.9億元,短期銀行借款為21.6億元。
招股資料顯示,龍光地產今年以來的借款總額大幅增加,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51.8億元、60.24億元和66.18億元,而2013年上半年,包括銀行借款和其他借款在內的借款總額為80.49億元。截至2012年底,龍光地產凈負債率已經高達93%,該指標遠高于早年上市的內房股平均水平。
廉價發行屬次優選擇
“其實,瑞安新天地、李嘉誠旗下的酒店業務都正在尋求上市,但因為當前市況不佳,都推遲了上市。”前述投行人士稱。他告訴記者,這兩家企業不同于急于上市的內地房企,上市之后要能夠充分體現他們的價值,但現在市場情況不允許。
事實上,近幾年來,A股市場融資大門一直對房企緊閉,赴港上市早已成為房企特別是中小房企上市的主要途徑。因此形成一種尷尬的局面,當前市況下房企上市,股票不一定能賣個好價錢,但重要的是,獲得了上市平臺,為今后再融資打開了通道。“因此,只要能籌集到一定的資金,即便廉價發行,對急于上市的房企來說,依然具有吸引力。”上述人士稱。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也認為,盡管市場上有房企在A股上市融資即將開閘的消息流傳,但這種情況很難短期內實現,更關鍵的是,即便房企在A股上市可實現,中小房企也難首先享受到融資的便利。
不難看出,雖然今年估值已經較低,但赴港上市尚是內地房企的次優選擇。而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市場預期美國加息的時間越來越近,樓市將進入下跌周期,房企估值將更低,因此明年上半年或許是不少中小型內地房企赴港上市的最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