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50天之內,近2600家國內中成藥企業將迎來一輪針對性降價——在年關前釋出的這一重磅消息,讓年產值超過5100億元的中成藥產業鏈各個環節均彌漫著濃厚的擔憂情緒。
近日,業內紛紛傳言:自去年此時就開始醞釀發酵的中成藥價格調整很快就將真正落地,總體策略將秉承“有升有保有降、以降為主”的主旨執行。
“此次中成藥價格整體降幅不低于10%-15%。除了國家機密品種外,其他優質優價的中成藥需按10%的降幅調整;而對于那些調整后降幅超過25%的中成藥,可分兩年時間調價到位。”有接近此次定價改革的相關人士表示。
事實上,掌握此輪中成藥調價大權的發改委已就此事調研審評近一年時間。在剛剛過去的11月間,發改委藥品價格評審中心更是連續召開中成藥價格臨床專業、醫保專業評審會,就調價思路和調整幅度進行多輪討論。
而正當各大中成藥企業對降價預期做著最后的公關之時,海外市場遭到圍堵的壞消息又接踵而至。不久前,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發布新聞稱,為了進一步幫助人們購買和使用安全的草藥制品,從2014年4月30日起將全面禁售未注冊的草藥制品。而目前中國藥企尚無一例中成藥成功注冊,恐造成明年中成藥在英國市場遭遇全面封殺。
最新中成藥降價版本
自2012年12月14日《關于調整中成藥價格的工作方案》討論稿公開以來,關于重塑國內中成藥產品價格系統的工作便一直在艱難的推進過程中。這也距離討論稿中“爭取在2013年10月底前完成,具體分兩批向社會公布調價方案”的時限推延了兩三個月時間。
距離上一次發改委調整中成藥價格,已時隔四年。據悉,伴隨討論稿出臺,發改委已聯合相關部門針對中藥產業進行了系統的摸底調研,相關工作在今年7月下旬就已完成,獲得的成本調查及產能、市場數據與發改委相關方案已在兩個月前提交給相關部門。
就如同此前每一次發改委藥價調整遭遇的阻力一樣,在確定中成藥降價大方向之后,具體的降價幅度被幾經修改。徘徊與妥協后,至今仍流傳著數個版本。
記者得到的最初中成藥調價方案中,調整價格的對象是政府定價范圍內非國家基本藥物的中成藥,而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的中成藥價格再另行研究。“擬定價格主要以市場平均中標零售價格(或平均中標零售價格上浮10%,僅限已定價品種)為基礎。不設最小降幅控制,降價幅度超過40%的,分兩年到位。”
而在最新流出的降價方案中,優質優價的中成藥維持10%的降幅調整,而分兩年到位的“通融細則”則將降價幅度紅線從此前的“超過40%”下放為“超過25%”,似乎有嚴政松動的意味。
與此類似的還有發改委對于保密品種的保護。在第一輪征求意見稿中,國家機密級及以上中藥保密處方藥品,被要求以現行零售價格為基礎,統一按5個點降幅調整。但在第二輪征求意見稿中,調整為“這類藥品不降價”。
此外,關于發改委擬分批推出該目錄,第一、二批分別會針對內科、外科、抗腫瘤藥與婦科、骨科、皮膚科中成藥區隔開來進行調價的說法,隨著方案公布時限的逐漸逼近又有了不確定性。
內憂外患下的公關
由于藥價調整直接事關企業利潤空間擠壓,自降價討論稿的政策苗頭剛剛冒尖以來,各大藥企的反彈聲音便一浪高過一浪。
C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預計:2013年中成藥工業總產值將達到5170億元,同比增幅為21.6%。目前這一巨大的市場中,僅上市公司中就有包括云南白藥 (SZ:000538)、白云山 (SH:600332)、中恒集團 (SH:600252)、同仁堂 (SH:600085)、亞寶藥業 (SH:600351)、康緣藥業 (SH:600557)、沃華醫藥 (SZ:002107)、康恩貝 (SH:600572)、奇正藏藥 (SZ:002287)、天士力 (SH:600535)、紅日藥業 (SZ:300026)、貴州百靈 (SZ:002424)、以嶺藥業 (SZ:002603)、羚銳制藥 (SH:600285)、上海輔仁 (SH:600781)、片仔癀 (SH:600436)等數十家主營業務涉足中成藥的企業。一旦大幅度降價的政策靴子落地,相關企業的利潤回報勢必會遭到沉重的打擊。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藥材原材料成本連年飆升成為各藥企向發改委施壓的最大“法寶”。過去五六年來,國內中藥市場最為常用的200味藥材價格指數年均上漲27.7%,尤其是三七、水蛭等藥材上漲幅度最大,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相關中成藥生產企業造成頗大的成本壓力。
另一方面,本土市場的利潤被政策進一步攤薄,一些走在前面嘗試海外拓展的中成藥企業卻又“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包括英國在內的一些海外市場遭到了“嚴打”。
以此次爆發清理矛盾的英國中成藥市場為例,英國從2011年開始實施歐盟規定,中成藥產品必須要拿到產品的注冊執照才能上市,沒有注冊執照的中成藥庫存銷完、保質期結束后不能再進貨。由于目前在英銷售的這一兩百種中成藥中,尚無任何一個中成藥成功獲得注冊。這也意味著明年4月30日以后,目前英國市場上的中成藥存貨將全部下架。
英國市場下架、中成藥闖關美國 FDA大門難的消息頻出,中成藥海外戰略正遭受著嚴厲拷問。“由于缺少受市場認可的中藥標準體系,中醫藥在國際市場上仍處于尷尬地位,身份難以合法化,難以在國際市場上成為主流。”中投顧問產業研究部經理郭凡禮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