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石化東黃復線管道青島黃島開發區段發生原油泄漏及爆燃事故,目前已經造成超過50人死亡。初步原因分析是管線漏油進入市政管網的輕質原油閃爆導致,具體原因正在調查。
東黃復線管徑711毫米,1986年7月建成投產,管道長248.52公里,年輸油能力1000萬噸。東黃復線建設時還比較荒僻的城郊,而現在已經處于城市人口集中區,居民區、學校眾多,城市管網和原油管網交叉在一起。
事故初步原因是輸油管線破裂,同時與市政管線鋪設存在一定沖突,導致原油泄漏進入市政管網后發生爆燃。復雜的地面情況可能造成檢修不足,也不容易在事故發生時疏散人群。
漏油事故對全球都是一個監管難題。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石油泄漏事件發生時,總統奧巴馬下令在30天內就采用各種技術手段加強海上鉆井平臺安全保障、避免原油泄漏提交報告,并表示“將確保今后每一份(鉆井平臺)租賃合同包含那些安全措施”。這也證實美國政府在過往的安全監控中存在缺位問題。
事故主要責任方之一的中國石化,是我國最大的石油化工企業之一,主營業務分為油氣勘探,煉油,油氣分銷以及化工業務。其在我國東部及沿海地區居于主導地位,占中國石油總需求的74%。
雖然目前為止中石化尚未做出任何補救和賠償措施方案,但其對安全檢查不夠重視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干系的,而其行業地位也決定了石油行業也無法幸免。該公司25日、26日兩天股價累計已經大跌超5%,A股市值蒸發逾300億元。
盡管目前還沒有就追責出臺任何處理措施,不過參考兩年前的“7·23”動車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傷),導致整個高鐵行業停建整改,以及國外針對類似事故出臺對企業嚴厲的處罰措施,預計將對中國石化公司和整個石油行業帶來不利影響。
管網分離或推遲 安全隱患未消除
兩大油企加油站數量約占50%,在零售量中占比為80%。
在最新的改革方案中,能源領域的改革是重要的一環。打破壟斷、加快基礎產業領域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重點之一。
特別是管網分離,即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并建立對油氣管網的政府監管制度,或將成為油氣領域改革的重要方向。樂觀者認為,此次事件可能會加速改革的推進。
不過冷靜下來看,管網分離在目前幾乎所有管網都掌握在中石油上市的股份公司手中的情況下,進程會比較緩慢。
瑞銀證券分析師嚴蓓娜認為,從長期看油氣管網的建設和運營將逐步開放,但是考慮安全和運作的困難,未來只有規模龐大,內控完善的公司可能才會獲得經營權。言下之意,石化雙雄可能不會受到太大的沖擊。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這次的事故恐怕難以成為最后一次,安全隱患并未完全消除。
2001年《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明確規定禁止“在管道中心線兩側或者管道設施場區外各50米范圍內,爆破、開山和修筑大型建筑物、構筑物工程”。而到了2010年修改過的《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則將50米禁區改為禁止在管道線路中心線兩側各5米地域范圍內“挖塘、修渠、修曬場、修建水產養殖場、建溫室、建家畜棚圈、建房以及修建其他建筑物、構筑物。”
這項修改使居民小區等建筑物與管道之間的規定距離由原來的50米縮小為《輸油管道工程設計規范》中規定的15米。
公開資料顯示,本次受害最嚴重的居民小區基本都在2010年前修建的,例如華歐北海花園小區是在2008年修建的。而《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是在2010年6月通過、當年10月1日才開始施行的。一方面顯示該小區在當初規劃的時候就已經存在違規現象,另一方面根據最新的保護法,該小區已經符合相關規定。
嚴蓓娜也認為,如果保護法不變,未來維護管道安全的難度依然很大。當初保護法的修改,提出了“貫徹節約用地、保護環境等原則”,但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使管道安全檢查過程中出現疏漏,也為下次出現險情埋下伏筆。
隨著我國城鎮化迅速擴張,而各地對房地產行業的重視,與當初石油工程建設時的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現行保護法對實際情況考慮略有不足,導致法律不僅沒能起到監督工程安全建設的作用,事故發生之后反而成為其保護傘。
每次都需要借助事故倒逼改革?
改革不應通過事故“倒逼”才能出現
能源領域的改革似乎都以拆分、削弱石化雙雄為主要突破口,不過根據中央最新的表態,可能市場出現了判斷偏差。依照18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央企的三個分類中,能源行業屬于典型的準公益性企業,即自然壟斷行業。
該領域未來將通過特許經營的形式向部分有資質的民企開發,但國有資本仍將保持控股地位。這就意味著單純的削弱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并不是改革的終極目標,畢竟上述國企現在基本壟斷了油氣領域幾乎全部優質資產。而此次安全問題甚至有可能提高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壟斷地位,放緩民資進入腳步。
不過改革的方向還是要以開放促改革,通過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上更為市場化的央企考核機制倒逼石油、石化提升效率,最終釋放整個能源體系的制度紅利。
在改革過程中,應該盡量想在前面,做在前面。而不應每次都要需要借助事故來“倒逼”實質性政策。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變得尤為重要。此次石油管線與市政管線以及城市發展之間的沖突,凸顯了城市建設的合理規劃和更新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管網包括給水、排水、燃氣、熱力、電信、電力、工業管道等幾大類,由于屬于隱蔽工程,對地方政績和環境美化貢獻較小,地方政府往往重視程度不足,日積月累下問題開始顯現。特別是近年來各大城市屢屢出現暴雨帶來城市內澇癱瘓問題尤甚。
如果說環保是對于過去粗放式發展欠賬的修復,未來對于城市公共安全以及城市管理升級,則是對過去城市規劃、管理較為混亂的一次理清。
一次石油泄漏導致的爆燃事故難以對中石化的經營以及行業地位產生沖擊,對能源改革甚至會產生反作用。但希望能夠通過這次事故,對隨后的安全生產、行業發展以及法律法規的完善起到巨大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