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三中全會透露的信息里,尋找屬于自己未來的機會。
我身邊有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文化產業”這幾個字上。這是因為,此次三中全會對文化產業的未來前景描繪很多。特別是置于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力的國家戰略框架下,文化產業讓人強烈感受到會成為未來發展的亮點。
對更多夢想從文化產業中分一杯羹的人們來說,肯定會去想象,怎樣的文化產品才會最有市場。
最近,看到一篇關于莫言的報道,這里拿來作為切口,來闡述什么才能支撐文化產業的夢想。
報道稱,日前莫言接受臺灣星云法師邀請,在臺灣高雄演講“文學家的夢想”。莫言說,只有把人當“人”來寫,超越階級和政治偏見,才能寫出完整的、真正人的形象。他也對媒體強調,過去大陸作家寫“人”,會帶有階級、政治的偏見,他在寫作時就盡量避免這一點,不把國民黨軍隊當“鬼”來寫,也不把共產黨軍隊寫成“神”。
這是莫言表達“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時說的話。給中國寫來諾貝爾獎的莫言,現在大抵應是中國最有市場的作家了。然而,他對擁有更加開放與自由的寫作環境,仍然是充滿熱切的向往。
自由才能競爭,開放才能競爭,競爭才有市場。在一個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文化要在市場中獲得競爭的優勢地位,那也必須尊重人類共同的價值,比如自由,比如人性。這也就是莫言為什么強調要超越階級和政治偏見,寫出完整的、真正人的形象。
文學市場如此,其他文化產品亦然。
比如電影。這兩年,中國擴大引進好萊塢影片,有些人就希望利用好中國“電影審查規定”的殺手锏,來作為保護國產電影的一道屏障。這種逃避公平競爭的消極應對方式,不僅有悖于WTO的游戲規則,更是對自身文化形象的自我矮化,也只會弱化我們自己的文化進取心。
導演張藝謀就說,面對好萊塢的強勢,國產電影最重要的還是質量的提高,文化創造特別需要寬松自由的環境,以利于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揮。當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教育體制顯然有諸多與此相抵牾之處。太多事實也證明,中國電影創作很多時候有想飛的翅膀,卻越不出體制構筑的逼仄囚籠,最后只能成為坐以待斃的弱者。
其實,中國很多文化產品在國際競爭中顯得疲憊乏力,中國文化產品不能發出民族的聲音,提升自己的文化話語權,很多時候,恰恰就是因為文化體制沒有理順,行政權力之手伸得過長,對文化價值進行過度干預。最可怕的是,很多文化人格也都因此受到扭曲,不僅失去獨立自由的精神,甚至還失去起碼的市場意識。
那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高文化開放水平”這樣的三中全會精神,現在就應該最大程度地釋放出動力,來讓文化的歸文化,行政的歸行政,市場的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