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描繪出了一幅詳細的改革宏圖,幾乎涵蓋了全部領域,包括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福利改革、政府治理改革以及司法體制改革。改革的覆蓋面顯然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預期,股票市場也已經給出了積極回應。
然而,《決定》規劃的改革措施針對的是未來幾年而非幾個月,一些改革可能較難推進,當中的許多措施對于短期經濟增長和上市公司盈利來說也并非全都是利好。隨著改革逐步展開,我們需要思考:當一切塵埃落定之后,應該怎樣看改革對經濟的影響?
我們認為,改革對中國經濟中長期前景有積極影響,這并不是表現為更高的GDP增速,而是體現在更可持續、更有效的增長模式,經濟硬著陸或中期內爆發經濟危機的尾部風險降低、以及微觀層面上居民福利和企業盈利狀況改善等。改革對各行業的影響可能在不同階段都各不相同。另外,改革的順序(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改革受到的阻力)也十分重要。
改革措施對不同領域的影響各不相同。就金融領域看,宏觀經濟的利好也就是銀行業的利好??紤]到這一整套改革方案應會有助于降低經濟面臨的尾部風險、使中國經濟過渡到更平衡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我們預計銀行業也將因此而獲益。然而,加快利率市場化意味著存款利率升高、凈息差收窄,影響可能偏負面。資本賬戶加快開放則會導致企業部門更多從海外借款、企業和居民部門增加對外投資,也會給銀行帶來不利影響。而資本市場加快發展則意味著銀行信貸增速放緩、從而收入增速放緩。
從積極的一面看,資產證券化會改善銀行的流動性狀況。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財政的任何實質性改善(擴大地方稅源、增加地方國企分紅、擴大地方債發行、硬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都有望利好銀行業,因為這意味著不良貸款積累步伐未來將會放緩。
我們認為,對其他金融企業而言,改革IPO制度、發展債券市場、完善各種保險機制,也都會帶來利好。然而,影子銀行活動的發展則會將目前潛伏在銀行體系中的一部分風險分流到其他金融機構。
金融領域改革步伐(尤其是資本賬戶開放)需要與其他主要領域改革相匹配和相配合。放開金融領域管制將會使融資渠道和資本市場發展更加多元化,這也可能會引發信貸泡沫,尤其是在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和地方政府預算約束等改革領域的進展遠遠滯后、金融監管因金融自由化推進而難度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在此背景下,影子銀行的持續快速發展可能會引發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而非成為分散風險的有效方式。此外,如果在財稅、國有企業和國內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之前過快推動資本賬戶開放,這有可能會擴大國內市場失衡和外部沖擊的影響。我們認為,資本項目開放步伐是否合理是未來3-5年中國應重點監測的關鍵風險之一。
展望短期增長前景,我們維持2014年GDP 增長7.8%的預測,主要基于全球增長和中國出口改善、政策基調穩定支撐房地產投資平穩增長、以及盈利和增長前景改善推動企業投資反彈(從而抵消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放緩)。各個領域改革的不同進展可能會對未來12-18個月經濟增長帶來上行風險。我們認為短期內投資項目審批權下放、允許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放寬戶籍和二胎政策、以及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的進展可能更快,而加強政府預算管理、國企改革、改善政府治理等方面的進展可能較慢。這一改革順序可能會促進投資和經濟在短期內更快增長,但也會提高投資過快增長、杠桿過快上升的相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