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提到:“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信息公開透明的原則,規范。”后幾句在銀監會今年以來歷次會議和“8號文”中均有體現,唯有要求理財產品與信貸脫離一項,令業內不解。
銀監會主席助理、新聞發言人楊家才當天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表示,將出臺十大“盤活存量”的措施,其中包括“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對接實體經濟項目,讓銀行理財成為直接融資工具”。
多家銀行理財業務高管均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看不懂”。
理財資金避免空轉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只能認為銀行理財直接向企業融資項目進行債權或者股權投資。”一家國有大行資產管理部副總說,“但是這顯然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在6月底的論壇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也有類似表態。他說,要規范發展理財融資,將理財業務規范為債權類直接融資業務,不斷探索理財業務服務實體經濟的新產品、新模式。
“我們不可能直接向實體企業進行債權投資。”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部副總說,“但是如果把這理解為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于債券市場、支持直接融資市場發展,那我們現在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理財資金是投資債券的了;再說嚴格來講,投資債券并非直接融資。”
?更重要的是,從傳統意義而言,銀行業是典型的間接融資模式,而現有的主要直接融資市場: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均不在銀監會監管范圍內。
債券市場雖然大部分資金源于銀行,銀行同時也是重要承銷商,但是目前主要受央行、發改委和證監會監管。
“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銀監會的一個表態。”前述股份制銀行理財部副總表示,“向商業銀行釋放信號,要求理財資金的投向也要向實體經濟傾斜,比如能夠更多投向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包括通過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投向有實際融資需求、鼓勵類的企業,而不要淪為‘空轉’。”
在過去的一年里,關于銀行理財產品的投向、管理爭議頗多,反對者認為,銀行理財采取資金池方式空轉,是龐氏騙局。
楊家才在新聞發布會上再次反駁了外界對于銀行理財的質疑,他說,銀行理財本身是銀行正常業務的一部分,雖然客觀存在期限錯配、杠桿過高等風險,但是銀監會已經通過要求項目和產品一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核算、控制理財總量等方式加以規范,不應被視為影子銀行。
楊家才說,在“8號文”出臺后,銀行理財總量規模已經出現下滑。
同業業務將進一步規范
?除了對理財業務加強規范外,同份文件中關于盤活存量資金的措施還包括: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拓展委托貸款平臺和商業銀行轉貸款渠道;探索發行企業優先股;定向開展重組企業并購貸款并適當延長貸款期限;探索發展并購基金;支持銀行開展不良貸款轉讓和自主核銷;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拓寬資金運用范圍和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
楊家才表示,一行三會等部門為這份文件準備了很久,其間包括隨國務院領導走訪多省市調研,最終文件在6月19日獲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7月2日正式簽發。
自巴克萊在一份報告中提出“克強經濟學”以來,中國政府近期的金融政策被認為主題是“去杠桿”。
“我們的理解是,在過去的幾年中,大量的土地和礦產資源通過抵押的方式增信,放大并固化了一部分貨幣。現在中央政府的政策,主要是讓這一部分貨幣釋放出來,還原貨幣和經濟的關系。”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
他說,以銀行數據而言,這些土地和礦產資源最主要的來源是地方融資平臺。
事實上,即便在制定文件過程中,金融部門仍然十分擔心以土地礦產為主要抵押物的地方平臺、行業風險。楊家才透露說,在資產證券化方面,本來可能用更激進的措辭,但是在央行要求下,最終確定為“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
而繼被認為風險大而不透明的非標資產通過“8號文”被擠出銀行理財系統后,銀監會下一步將規范銀行同業業務。一家股份行人士表示,他聽到的說法是,同業業務也會像理財業務一樣,通過設資比例上限的形式控制風險高的資產。
而在6月底的“錢荒”中,數家資本充裕的大行均向監管層建議,表內表外業務統一監管,對同業業務也進行準備金管理。